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是高质量育人的基础。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系统育人的“一幅蓝图”。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以及区域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需求,要求学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也应不断优化和发展,体现国家最新育人理念和要求,更好的发挥课程一体化育人、系统育人的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实现学校课程方案全覆盖、全优质,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室开展了针对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课程整体方案的论证指导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上“一对一研讨,一对一指导,一对一反馈”模式,旨在通过深度对话提升全区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推动学校走向以“课程反哺课程”,向结构要效果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次活动包括整体示范论证和分组论证。
示范论证环节
示范论证环节由课程室王迪老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北京市朝阳区一土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八所实验学校在整体论述学生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尤其是取得好的实践效果的经验和做法。会上,课程部钱守旺主任针对当今育人背景下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引导学校让课程成为学校最好的产品,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同时,课程室的八位老师分别跟学校的汇报老师进行了互动,对学校的课程建设亮点进行了分析,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交流和指导。
朝阳区教委基教一科石志芬科长、基教一科张丽娟老师,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庆玉副院长参与了示范论证活动。石志芬科长对8所学校的课程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分别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创新的实践做法。石科长鼓励学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顺应教育改革要求,不断的优化和升级学校的课程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通过九年一体化课程建设更有效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曾庆玉副院长明确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同时结合前期调研,建议各学校要认真学习并深入理解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和最新变化,在开齐、开全、开足国家课程方案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学段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等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创新实践,探索积累优秀案例和实践智慧,为区域提供先进的育人经验。
分组指导环节
在分组指导环节,课程发展部将全区学校分为4组,通过组建“区课程研究团队——区课程兼职研究团队—学校实践团队”共同体的方式,对全区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方案,进行全覆盖论证指导。截至目前,已经分组完成44所义务教育学段学校的课程方案论证。2023年5月底,将完成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方案的论证与指导,形成《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方案研究与实践现状报告》,并对学校课程的完善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实现区域课程建设方案全覆盖、全优质的目标。
本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全区教师对课程育人的理解,也激发了老师们更多的实践思考。期待通过本次活动,提升区域课程建设的质量,实现课程的系统育人和高质量育人,促进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学校课程建设缩影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通过“幸福娃”课程,五育融合全面育人。通过“学科+艺术”和“善真求实”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开发了“1+X”课程,实现了“横向领域融合 纵向层级贯通”的五育综合育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的“智慧教育”课程体系着力于外语特色课程群建设,发挥外语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系统架构了劳动课程体系,并开发了六个年级的“蜜蜂劳动成长册”,支撑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美好课程”体系彰显九年一体化设计,为高效落实国家课程,学校在阅读课程群、跨学科主题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人文教育,关注心灵成长,突出实践育人”的教育主张。“生命绽放”课程强化实施,开发了各个学科的项目群,探索学习科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深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芳草地国际学校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芳草课程实现了课程的三级迭代优化,从课程“点”转换到课程“面”,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形成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儿童哲学”课程、“红军行系列”课程、“网络安全”课程。基于长期课堂教学实践,逐步提炼了“三段十一步教学法”和知行课堂评价表,实现了课程与课堂教学的一体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构建润泽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以“润”的育人方式,培养学生之“品性”,发展学生之“能力”。立足“思考力课堂”,通过系统的教与学设计,有目的、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思考的方法、思考的习惯,最终养成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爱思考、会思考、善思考的人。同时,学校形成了四学段五领域教学变式集群,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变式设计,体现了实践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九年四段一体化儒雅课程,通过构建具有儒雅特色的一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各领域和各层次课程贯穿于九年的四个学习阶段。不同阶段,课时长短不同,内容安排不同,上课的形式不同,学生的组成不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为了保障九年四段的贯通育人,学校在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打破年级界限开展大学部教研。学校构建了九年四段的阅读课程群,将阅读课程群作为语文国家课程的资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的时空上与语文国家课程的预习、上课和作业相重合,支撑语文国家课程的高效实施。
一土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一土学校作为民办学校,以“慢教育”为理念,基于一土的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根基,通过核心素养、思维方式、知识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打造育人生态。每一位进入一土的学生,就像一株株生发中的树苗,在一土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茁壮成长。一土学校强调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用内心丰盈的教师来培养内心丰盈的学生。
供稿部门:课程发展部
撰 稿:王 迪
审 核:曾庆玉 钱守旺
排版校对:党政办公室
核 发:刘 强
关键词: